6月22日,北京举行的专业展会《2011第十届中国国际电池产品及原辅材料、零配件、机械设备展示交易会》,展示了磷酸铁锂电池(锂电池或锂离子电池专业名称)从原料到成品再到应用的全过程。
目前在中国,锂离子电池是本土企业涉足电动汽车的首选动力电池。与同样广泛应用的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相比,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效果更好、能量密度更大、循环寿命更长、充电无记忆效应更出色,基本能够满足对体积、寿命、功率等要求较高的电动汽车的需求。
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取决于两大因素:一是磷酸铁锂的质量;二是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设备。
据胡信国教授介绍,磷酸铁锂的质量依赖于生产厂家是否将原有技术吃透,烧制与合成条件是否稳定,稍有差别就会影响单体电池的一致性。目前国内做磷酸铁锂的企业很多,但其质量如何呢?国产磷酸铁锂每吨售价16-17万元,进口磷酸铁锂每吨32万元,相差一倍的价格大概能说明问题。
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过程极其复杂,所需设备和测试仪器达100多个种类。从本届展会来看,除个别测试仪器,目前国内企业基本能满足所有装备需求,但关键设备还是进口的可靠。比如在电芯生产环节,正负极材料涂层必须均匀,是保证单体电池一致性的关键工序,国产设备就达不到要求;进口隔膜的涂层是纳米级的,厚度仅为 30-40微米,国产设备根本做不了;而在单体电池的电解液注入环节,车间环境不仅要求恒定的湿度和温度,更要求超净,电解液中混入一粒灰尘,就有可能导致电池短路。
目前在全球范围,初期商业化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售价高昂,主要原因就是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下不来,其中最大一块就是设备投资。据了解,比亚迪正在深圳兴建一个新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,设备全部从日本引进,投资总额50多个亿,目的就是要保持其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。可问题在于,未来10年,电动汽车的商业化都不会有大的突破,如此之大的投入何时能回收成本?
本届展会,从本土企业展出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、锂离子电池制造设备及成品来看,一个新的产业正在兴起,但诸侯割据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迹象也非常明显,折射出中国电动汽车热潮中企业的躁动不安。
